■王庆峰
近日,有媒体批判贾浅浅的诗污秽、猥琐、平庸,引起舆论关注。随后,人们发现贾浅浅曾经详细阐释自己的诗作理念,她称自己的诗作篇幅都比较短小、语言力求精粹清丽,“我追求以醒目的意象、鲜活的喻指和诗境的营造,来形成我的个人特色”。
笔者对现代诗知之甚少,但好歹也读过《致橡树》《远和近》《偶然》等业内名篇,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有特色的。而读罢所谓“浅浅体”,一时间不知所云,反倒想起了曾经备受争议的“梨花体”——把一段普通的没啥意义的话拆成很多行,就是一首现代诗。或许是笔者眼力不足,看不出其中微妙吧,但如果这也算得上“精粹”“清丽”的话,我认为自己也够格做一名诗人,只要掌握了回车键,把大白话变成不可解的句式,一天简直可以作出一筐诗。
“浅浅体”另一个特点大概是用词粗俗,尽是与“五谷轮回之所”相关之物。虽然说“诗无达诂,文无定法”,但只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对比,就不难看出孰高孰下。古代文人用“人中黄”指代排泄物,想来也有一种含蓄之美;庄子所谓“道在屎溺”,更有了率性而为的道家意境;而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诗中,村言土语登上大雅之堂,竟也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冲击力。可见,“尸字头”并非不能入诗,但兼顾表达深度和美感,应是一名诗人的基本素养吧。
到底什么是诗?人们发现,相比“白话体”“废话体”在当代所引起的争议,人们对古典诗的审美是高度集中的。在这些诗作中,人们能充分感知到音律、节奏、语言之美,即便是拎出“白狗身上肿,黄狗身上白”如此简单的打油诗,也足见作者的灵动和巧思。但相比来说,许多现代诗却给人越来越看不懂的感觉,不管作者如何强调灵感来源,怎样赋予它审美意义,人们看到的大都是故弄玄虚、无病呻吟、刻意直白等,相信这也是不少读者共有的困惑。
在审美标准上,古典诗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足以证明群众的眼光并不低俗,好的作品一定能得到圈内圈外的共同认可。“浅浅体”最令人困惑的地方在于,它不被社会大众认可也就罢了,竟然还得到了一众业内人士的溢美,各路文学名家和诗人积极为贾浅浅的诗歌撰写评论,保驾护航。究竟是这些诗歌真正超越了时代,还是人们更加在意“贾平凹之女”的光环?我们对诗歌的评判标准,究竟是强调以文成名,还是习惯在“圈子”“关系”里自娱自乐?
诗歌没有一定之规,但诗歌的质量和水平如何,相信是有共同标准可循的。如果一些现代诗总是以“内行才看得懂”搪塞下去,那么时间很快就能证明到底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