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之际,回到广西南宁参加了丹经武学学习班,共修国术之余,与诸多贤者畅论古今,谈玄论道,收获良多。然在学习之时,亦发现一些教学的不足之处,著此文以论之,以与诸同道,友人共为探讨,若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助益,则不甚荣幸矣。
在演练循经太极拳之时,有学子直接以无极势开始,这是有违师传之法。按师之所传,当是由预备势之后方转为无极势。而学子用无极势开拳,是因为他们认为:玉环桩,白鹤飞鸣图等诸多功夫均以无极势为起势开始行功,那么循经太极拳应该也可以,不必执着于先行预备式。
那么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且让我分析一二。循经太极拳是李兆生先生,当年有感于社会上的太极拳缺少循经,只有外练没有内操,习之不能很好的延年益寿,更不能循经内炼,进阶修真,所以才历尽艰辛,呕心呖血才创编出来。
要想在保持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原貌的基础上,使其拥有循经的生命,是极其不易的。阴阳气脉的失衡,阴阳气机的纠缠不清对于修行有成的人非常的痛苦,呕心呖血之说并非是形容词,而是真实的写照。
据当年跟随在先生身边的师兄弟所言:先生多次因为此事而卧病在床,然后又一次次撑着病体,站起来用震脚之法把全身的气机震散,再用特殊的行功重新构筑气脉循环,这种行功近似于一次次的散功重修了。可以肯定的说,这种痛苦远远地超过了常人的风湿骨痛、牙神经坏死等发作时的感觉。
那么为什么先生要把一个单独的预备势放在无极势前面呢?其他的功法很少有这个式子出现,它到底有什么意义?
首先,从宗风的传承来说,在自己的修为没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前,最好还是遵守规矩为好。《操演谱文》里写了:“太极开拳移左步”,这把循经太极拳的演练规矩定下来了,一定要先站好预备势,然后移动左腿形成无极势,才开始正式行拳。
循经太极拳要想内炼循经,就必须动作精准,它的动作标准全在《操演谱文》里。这个《操演谱文》有什么用?当年武当开班时,广州的升哥上台讲话,说原来练了循经太极拳很长时间,也没能太乙循经,直到老师让他背诵《操演谱文》,然后太乙循经就马上出来了。《操演谱文》就是这么的神奇,当然这也是建立在阿升哥原来功夫练得得很好的基础上。
那么你把这个预备势都省了,还能练出循经吗?还能很好的内炼吗?我个人认为是比较难的,因为你已经动作不精准了。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预备势的功理和作用:预备势是双腿并拢,足跟相靠,两足尖分开成六十度左右;双手自然放于身后脊椎,命门之下,掌心向后,掌背靠在背后;两手内外劳宫相对,男右手抱住左手,女子相反。
“双腿并拢”使得足三阳升腾,“两足尖分开呈现外八字”则使得足三阴打开,这样阴阳气机就得以交汇,以生元华。
同样的,双手的特殊姿势则使得手三阳的经脉闭合,三阴经得以运化,但是双手的掌背靠于脊椎,命门之下,则使得阳气得以升腾,启动。这是因为手背是手三阳经所在,而脊柱主宰着人体一身上下相随的气脉,内外劳宫相合,则更助其力,阳气的循经气化由此而生。
我们知道人体是有阴有阳的,阴主向下,向内,收敛;阳主向上,向外,张扬。但是在预备式里,则是使阴脉沉淀而又张扬,阳脉升腾却又内敛,这就使得阴阳的气机产生了相应的交汇而有混元之象。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循经太极拳的预备势通过这种特殊的姿势使得人体阴气得以启动而伸张,阳气得以宣发却又收敛,从而阴阳交汇,阴平阳秘,使人身心健康。
这种混元之象是与无极势不同的,无极式是自然站立,双足平行,体内的阴阳气脉的流注非常的平和。以我个人的体会,预备势近似于循经太极拳中的“揽雀尾”,侧重于阴阳气机的吞吐开合;无极势则更类于“云手”,气机更重于阴阳气脉的交注循环。
练习循经太极拳先以预备势准备,而后再化为无极势,则功夫更易长进。以我个人的操演体会而论,按这个规矩行功,体内真气更为凝聚,力量更加的内敛沉炼。初学者如果直接以无极势起势,则显得轻灵有余,内敛不足。
当然这个预备势只是针对循经太极拳才有这个效果,我特地比较了另外其他几样功夫,比如分别演练玉环桩,混元球,白鹤飞鸣图等等,如果加上循经太极的预备势,再化为无极势的话,行功的感觉反而有些别扭。
如此思来,预备势应该是老师特地为了循经太极拳所设,正是“天地阴阳妙相生,本是动静咸化成”。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之中,或正式修行循经太极拳之时,还是以预备势开始为佳。
当然,如果是在日常之中,不拘行住,如果心有灵动之际,亦可以直接起势操拳,或“云手”,或“野马分鬃”,或“单鞭”均可,不必执着于起势,这又是另一种修行,是全凭心意练功夫矣。
如果功夫已经到了一定的层次,那么起势如何,就已经不太重要了,这时更重视的是内里的神气。按师于《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里所言:“自然而立,只要求舒适自然,无拘束之感,无呆板之象,自觉能进入练拳的境界即可”。只是此阶段行功当是要有一定修为之后方可,初始之时如按师传,则功夫当进步更快。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第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第19代传人 凌霄客